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车取消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出行、工作会发生哪些变化?他们又是如何适应的呢?记者采访了几位车改亲历者,倾听他们的车改故事与真切感受。(人民日报5月7日)
公务用车一直就是机关浪费和腐败高发的领域,主要包括公车私用、超标配车、虚报公车使用费用等为主要内容,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车轮上的腐败”。治理公车使用乱象,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内容,那就是要厉行节约,杜绝机关浪费。据今年广州市两会上通报的公务用车经费预算就接近10亿元,可想而知,全国公务用车的消耗有多么巨大,如果管理不规范,这对国家财政,甚至是国家资源都是巨大的损失。
公车使用乱象被称之为“车轮上的腐败”一点也不为过,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都存在超标配备公车的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不够配专车资格的干部配备专车,二是配备公务车过于豪华或者是排量超标。虽然目前没有准确的全国公车数,但是据保守估算也超过400万辆,公车消费每年超过4000亿元,且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用于公务用途。
公务车改革一直在提,一些地方也进行过很多的有益探索,比如取消特殊车牌号、在公务车上涂上明显的公车标识等,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车轮上的腐败”,是公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底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仅保留特种公务用车。中央此条公车改革意见,犹如釜底抽薪,取消了一般的公务用车,那么种种公务车浪费也就不存在了。
现在中央关于公车改革的意见已经明确,接下来各地方就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早制定本地公车改革的办法,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实施起来肯定难度很大,但是改革总会有阻力和困难的,很多时候也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是这也不能阻挡改革前进的步伐,公车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只有稳步推进改革才能解决“车轮上的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