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因“火炉”之称,外界普遍对重庆的夏天敬而远之,另一方面,重庆却因大山大河汇聚而坐拥丰富的高山、峡谷、溶洞等优质避暑资源,适合发展清凉旅游。
随着武隆仙女山、石柱黄水、南川金佛山等避暑胜地的陆续崛起,重庆避暑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基础薄、起步晚、发展粗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那么,重庆发展避暑旅游优势何在?其在发展中又面临哪些新的瓶颈?未来又将如何破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火炉”重庆,本地人谈“夏”色变,外地人更是不敢来渝过夏。重庆因此被业界誉为国内最大的避暑客源地之一,以至于每年夏季来临,近则四川、贵州、湖北,远则新疆、吉林、辽宁等地,都会准时来渝“抢客”。
事实上,重庆作为大山大河汇集之地,本身并不缺乏避暑旅游资源,同时又坐拥巨大的避暑客源市场,其发展避暑旅游具有极佳的先天优势。
打好“消夏避暑”这张牌,变客源地为目的地,不仅对重庆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其背后的经济账单和社会账单更值得期待。
“火炉”不乏清凉地
来自市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重庆夏季35℃以上高温天数达30天;2013年,重庆夏季35℃以上高温天数更是超过50天,其中多数区县都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
“满街都是‘渝’字头的车,来我们这里住的,八成以上都是重庆人。”贵州桐梓县芭蕉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当地政府开始推广
在贵州、湖北等地,类似的“重庆避暑村”
其实,重庆并不缺乏避暑旅游资源,其中包括开发较为成熟的武隆仙女山、北碚金刀峡、万盛黑山谷等。
来自市地理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重庆全域山地面积超过70%,主要山脉有3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00多座。这当中,已进行避暑旅游开发的山峰不足两成,其中较为成熟的不足20座。
“重庆发展休闲避暑旅游产业,具有非常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基础。”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说,但且不论因外地人误读“火炉”,而导致的夏季入渝游客量下滑,单是重庆本地客源市场的大量外流,便足以说明当前重庆避暑旅游开发依然存在不足。
“客源外流,其根源在于本地避暑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罗兹柏说,结合重庆实际,第一,部分区县对于旅游产业的重视力度不够,新兴避暑区域的营销力度跟不上,导致部分“养在深闺”的优质资源不为人知;第二,知名避暑景区较少,客流量高度集中,从而影响物价、交通、日常供给等配套质量,难以满足游客对休闲舒适性的要求;第三,缺乏“一盘棋”的统筹规划,导致各区县避暑旅游规模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资源难以盘活等问题。
“迁徙”出来的社会账单
上个月,在主城某文化企业工作的夏女士,接父母到江津
来自市旅游局的数据统计显示,去年夏天,重庆外出避暑500多万人次,今年预计将达到600万人次。保守估计,其中常住游客的比例将近一成,即60万人。如果按夏季家庭人均200度的用电量计算,仅这60万常住游客,每个月将为主城省下1.2亿度电。
1.2亿度电是什么概念?市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入夏以来,重庆电力最高负荷峰值出现在7月31日,为1463万千瓦。1.2亿度电,意味着当天可以保障整个重庆8个多小时的满负荷用电。
经济账单的背后是一本更厚重的社会账单。
据悉,外购电是重庆电力顺利实现“迎峰度夏”的重要保障,每年夏天,重庆都会耗资数十亿向外省购电。来自市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重庆向外购电24.1亿度。而这些外购电除了保障生产用电之外,更多是为了保障民生。
业内人士呼吁,不如让等值的货币,从“城市生活”转移到“乡村避暑”,实现从过去消极的资源转移,向消费主体的“主动迁徙”转变。
“旅游避暑”,对于市民来说提高了生活品质,对于城市来说减轻了能源负荷,而对于高山地区的农户来说,则是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捷径”。来自市扶贫办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重庆渝东南、渝东北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户已突破一万户,累计接待游客606万余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亿余元,户均收入6万元。近四年,全市到高山贫困村避暑纳凉休闲游客人次年增长率41%,旅游总收入年增长率为46%。
期待“一盘棋”的避暑布局
“仅8月2日一天,来黄水度假区的游客车辆突破1万辆,度假人数突破8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石柱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水避暑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从去年开始,重庆陆续命名了200多个“重庆市最佳避暑休闲乡村”,夏季平均气温普遍在20℃左右,预订并不打挤,消费也不贵,与被热捧的“景区避暑”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一个
反观重庆,尽管重庆已成立了
“重庆要擦亮避暑旅游品牌,当务之急是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思维,做到规划先行。”作为重庆旅游发展总规起草者之一,昌辉旅游发展服务机构执行副总张博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整合仙女山、金佛山、
“重庆正在规划发展打造10个旅游度假区,其中仙女山、红池坝、黄水、金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