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汰5亿落后产能 环境改善效果显著
淄博建陶环保整治历程回顾
■ 本报首席记者 操儒冰
编者按:
最近两三年,环保是陶瓷行业的热点话题。
今年一季度,广东肇庆,这座“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因为空气质量全省垫底,陶瓷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环保挑战——凡是未完成“煤改气”或未达到环保达标治理的,就地限产50%。而在广东佛山,辖区内所有陶企被要求在今年11月1日前全面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4-2010)的指标要求,未完成责令关闭或停产治理。这一被称为“全球最严”的环保标准,几无企业能够达到。
同样陷入“环保风暴”的还有广东清远、江西高安、福建晋江等陶瓷产区。作为全国第二大产区的山东淄博,在近几年的产业提升与转型之中,环保与发展并行,城市空气质量与水质改善效果显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以“淄博制造,品牌升级”为主题的淄博产区论坛举办之际,我们特刊发此文,与行业同仁共同回顾淄博陶瓷的环境治理历程,以从环保的角度,知产业之兴替。
部分淄博建陶企业家已经逐步意识到,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负责。图为京齐力陶瓷斥资200余万元在厂区周边修建了水库和绿化带,让工厂掩映在绿荫之中。 摄影/操儒冰
多年以后,淄博境内河道的水质终于有了明显的改善。“以前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如同一条‘死河’,现在还能偶尔看到有人在河边钓鱼。”6月25日下午,山东瑞华科技总经理曹宗明指着工厂附近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沟对记者说道。
带着淡淡的乡音,这位在淄博经营多年陶瓷釉料生意的江西人突然加大音量:“陶瓷厂少了,设备升级了,环境能不变好吗?”
铁腕治污多年,淄博建陶产业提升颇显成效。根据2013年当地政府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与2010年相比,淄博企业户数减少了87户,生产线减少了210条,但税收增长了35%以上,能耗和排放下降超过15%。
2003,环保大幕拉开
在淄博,流传着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典故”。2002年,一位新上任的市领导刚到淄博时发现有个奇怪的现象:政府工作人员大多都穿深色衬衣,几乎没人穿白衬衣。后来这位市领导体验多天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他们不喜欢穿白衬衣,而是空气污染太严重了,白衬衣容易弄脏。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山东省第三大城市,淄博有着强稳的经济发展根基和实力,但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环境问题的凸显一直与建设“生态淄博”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2003年,淄博痛下决心改善空气质量,由此拉开了环境治理的大幕。到了2007年,淄博又提出建设“生态淄博”的战略目标,创新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此后,淄博大规模关停环评不过关的污染型企业,或将污染源迁出中心城区……
2008,环保生死劫
对于建陶企业的大规模环保治理始于2008年。
2008年,在经历20余年的迅猛发展后,淄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建陶产业基地,从原材配置、陶瓷机械、物流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淄博是陶瓷配套产业发展除佛山外最成熟的地方。”业内人士介绍,从原料供应到陶机生产,淄博的陶瓷上游配套企业应有尽有。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这一年底,淄博已拥有建陶企业252家、生产线395条,生产能力达12亿m2,占全国建陶产量的23%,陶瓷年产值近400亿元,产业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
陶瓷已成为淄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更带动了餐饮、酒店、房地产、物流等一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但问题和弊端也随之日益凸显。
环保问题首当其冲。
2008年,除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场环保风暴亦席卷了淄博建陶业,媒体甚至用了“环保生死劫”来形容当时淄博的环境整治力度。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8年初,随着北京奥运会临近,淄博的环境污染“大户”——陶瓷业成为了当地节能减排的首要“牺牲品”。正值一年的销售旺季,淄博市政府却要求每一家企业必须经过关停整顿、环保改造、统一验收后才能开工生产。
建陶企业的污染主要是粉尘和废水。由于建陶企业在淄博有上百家之多,粉尘和废水污染在当地堪称顽疾。据介绍,当时仅淄川建陶工业园一天就产生粉尘近千吨。
“当时的污染确实很严重。”淄博一家知名陶企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回忆道。有人曾这样描述陶瓷企业给周边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
针对严峻的陶瓷污染问题,政府部门也开始行动起来。“过去的几年里,淄博建陶过分重视量的增长,把建企业、上项目放在第一位,容忍边建设、边治理。现在要痛下狠心,铁腕治污。”淄博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2008年5月11日~30日,淄博市政府组织开展了2008年第一次环保专项行动,29家陶企未能通过验收,被实施停产整顿。与此同时,淄博市政府检查组于当年6月1日对有关区县进行检查督导,对采取措施不力、关停不及时的乡镇(办事处)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当年受此影响,有的建陶企业全年开工不足2个月。
与此同时,淄博作为传统建陶产区,大多数陶企生产线设备陈旧、产能低下、单位耗能高,企业实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治理污染,这也加重了淄博陶企对当地环境的污染。
2009,提出压缩5亿产能
“1/2土地,1/3电量,1/6税收”,这是2009年前后,业内对淄博建陶业的真实描述。
长期以来,淄博陶瓷砖产品档次低、品牌附加值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陶瓷企业陷入了粗放式经营的恶性循环,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一份来自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淄博境内的主要原材料已经枯竭,长石、石英、粘土等主要原材料和煤炭95%依靠外购。
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前后,在“南陶北上”、“东陶西进”的产业转移浪潮下,辽宁法库、河北高邑、河南内黄、山西阳泉以及山东省内的临沂等地产能迅速提升,对淄博建陶产业形成了合围之势。这些新兴产区起点高,生产设备先进、产能大,平均生产成本较低,淄博传统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淄博建陶产业而言已是箭在弦上。
2009年初,淄博市政府出台《淄博市建筑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翌年,再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建陶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自此,淄博建陶转型升级的大幕徐徐拉开。
上述指导意见提出,“3年后淄博建陶生产能力将由12亿平方米控制到7亿平方米以内,提升一批,转移一批,淘汰一批,淘汰转移落后生产线200条”。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此举推动建陶产业整体升级,缓解环保压力。
同时,指导意见对严控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了重点说明。
2010,首次通过省级媒体公开调控目标
2010年,“安全生产”成为淄博大规模开展新一轮环保整治的导火索。
2010年8月12日15时30分,淄川杨寨工业园内的山东斯丹克陶瓷有限公司煤气站煤气发生炉发生严重爆裂,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7人轻伤。
次日,淄博市各政府部门做出关于做好煤气发生炉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召开动员会议,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淄博境内所有建陶企业被陆续关停接受检查、整顿。
分析人士称,此次事件是行政之手重拳出击的一个导火线,为淄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个契机。此前,政府要求所有建陶企业安装使用天然气,并于6月26日印发《淄博市部分地区燃煤工商用户天然气置换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高新区四个行政区域和周村区部分行政区域内建陶企业置换使用天然气。
与此同时,淄博市淄川区政府印发《全区煤气发生炉使用企业治理整顿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使用煤气发生炉的企业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气源充足和管道畅通的情况下,在3个月内进行设备改造,改用清洁能源。
此次因爆炸事故引发的关停安检,让企业提前体验了关停压力,有利于企业提前着手准备应对今后更为严格的产业整治。在更多人士看来,行政之手借机重拳出击,给淄博建陶产业一个警示,加快了淄博建陶产业重新布局的步伐。
2010年12月3日,山东《新闻联播》播出淄博市政府确定到2011年底将建陶工业生产能力由12亿平方米压缩到7亿平方米,淘汰转移落后生产线200条。同时,还拟制定建陶行业标准,鼓励优势企业运作高端品牌。这是淄博建陶行业首次通过山东省级政府宣传窗口明确提出行业调控目标。
2011,100%严打偷排偷放
2011年3月份,淄博市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淄博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对中心城区大外环以内的建陶企业实施搬迁;对不符合环境管理规范要求的建陶、砖瓦、耐火材料、铸造、混凝土搅拌站等依法实施关停取缔。
这一年,为切实加强企业环境监管,严打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淄博市成立夜查小组,对全区热电、建陶、钢铁、煤矸石砖、碳酸钙、化工等重点企业进行不定期夜间突击抽查,重点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检查。
仅在一季度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070人/次,妥善办理各类环保信访投诉114件,处理率100%。对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和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依法实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2011年8月,淄博市再下发《淄博市空气质量污染改善实施方案》。该方案称,“2011年底前,对中心城区大外环以内的37家建陶企业实施关停;督导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等区县对辖区内的建陶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关停,确保完成5亿平方米落后产能的关停任务。”
当时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淄博市政府对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信心与决心不断增强,政府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以及提升产品档次的调控步伐加速,政府使用行政手段治理建陶行业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2012,“动真格了”
2012年春节过后,淄博中心城区大外环以内37家建陶企业被当地政府强制停电关停,至2月20日政府通知验收合格企业准予点火生产,期间历时20多天。
此次“重拳行动”被多位淄博企业人士称作“狼来了”。一位要求匿名的陶企负责人表示,早在两三年前,淄博市政府要大力度治理规范建陶企业,紧抓节能减排,淘汰部分落后建陶企业的说法此起彼伏,但每次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喊喊而已,喊了多次,真正的见怪不怪了,人们也开始麻木了。“但这次政府是动真格的了。”
同时,对于此次强制关停,该人士表示,企业非常理解政府的行为,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也会更加重视环保问题。在一系列的环境治理行动之后,淄博陶企的环保意识已明显提升。
事后,淄博市张店区环保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在本次“治污风暴”中共关停37家建陶企业,涉及生产线56条,每淘汰一条生产线张店区就会损失工业产值5000万,整个行动下来,全区损失近30亿的工业产值,但换回的却是“天更蓝水更清”。此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城市规划将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城市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2013,未通过验收一律关停
这一年,淄博市继续引导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清洁燃料,重点抓好品牌建设。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继续压缩部分建陶产能,有序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同时扶持强势生产企业和淄博区域品牌。
但“猫鼠游戏”在环保部门与污染型企业之间不断上演。由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化,自我要求松懈,存在一些如环保设施不正常使用,焦油池、酚水池封闭不严等突出的环境问题。
2013年11月14日,淄博市环保局召开建陶企业实施环保限期治理会议,出台建陶企业环保限期治理标准,对全市所有建陶企业实施环保限期治理,对期限内未通过验收的建陶企业,一律实施关停。
这次会议是在淄博空气质量同比去年更加恶劣的背景下召开的。据了解,早在2013年年初,淄博确立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全年良好天数至少与2012年持平,但实质上截止11月14日,淄博全市良好天数较去年同比减少了30天,而张店中心城区更同比减少了45天。
“企业排污是导致空气质量中粉尘、PM2.5反弹的主要因素。”淄博市环保局负责人在会上说。彼时,淄博全市共有建陶企业180余家,每年仅生产所需的原料就多达1600多万吨,原来的生产组织管理与国家标准相差甚大,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的要求。
会上强调,各区县环保部门对区域内建陶企业环保设施进行摸底排查,指导企业严格按照治理标准要求,制定治理方案,落实限期治理任务。各企业要高度重视本次限期治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制定完善治理方案,立即筹措资金,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完成治理任务。对未通过验收的企业,一律实施停产治理。
2014年3月,173家陶企通过环保验收
对于环境的监控治理,淄博市环保部门持续加大力度,严格构建执法巡查、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的环境违法监察网,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作为淄博建陶主要生产基地的淄川区、张店区,针对区属内建陶生产厂家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两区环保部门多举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力求铁腕保障环保治理任务长效机制的完成。
淄川区计划到2014年7月1日前,辖区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SO2、PM10、NOx年均浓度分别降低10%、10%、15%;全面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的80%。
来自淄博市环保部门的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3月7日,淄博市共有173家建陶企业通过环保限期治理设施验收。今后,淄博市各级环保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建陶企业的督导检查,凡未通过验收和未申请的一律不得开工生产。
事实上,在淄博环保部门不断加大环保治理力度的同时,陶企老板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多位陶瓷上游供应商向记者表示,“以前淄博很多陶瓷老板眼光狭隘,只注重眼前利益,但现在更加注重长远发展了。”
淄博京齐力建陶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有京说,淄博大多数陶瓷企业家都是土生土长的淄博人,世代生活于淄博,扎根于淄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责任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负责,造福子孙后代。对于环保,淄博企业家应有主动的意识和积极的态度。据介绍,今年来,京齐力陶瓷共斥资200余万元在厂区周边修建水库和绿化带,让工厂掩映在绿荫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