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2月,景德镇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已经改制的景德镇瓷厂用地划出一半,用于支持昌河汽车企业发展。当时,有大量租赁在景德镇瓷厂的小型企业,被限令在一个月内搬迁。几年过去,当年搬空的景德镇瓷厂还没有被利用上,眼前一派荒废。就在当年,有21多户小型业主从景德镇瓷厂强制搬迁后,被当地政府安置在荒废的一家洁具厂,号称景德镇陶瓷企业孵化基地。几年下来,经过陶瓷业主的打拼,在陶瓷孵化基地已经颇具人气时,景德镇国有资产公司开始把原厂房改造成仿古建筑,并以和陶瓷业主签订的合同到期、厂房存安全隐患为由,要求这些陶瓷业主继续搬迁。
最近,有关景德镇21户中小陶瓷企业4年被迫搬迁2次的消息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相关的报道、评论频频被刊发出来,但细细研究发现,此事件涉及的主管单位却一直处于“隐身”状态,要么闪烁其词,要么拿出的理由根本无法让人信服。
为何有这般局面,笔者认为,理亏才消声。在中国江西网记者的实地采访报道中,笔者认为有许多的疑点值得细细推敲。
首先是国家级孵化基地申请批准后国家发放的资金用到何处?景德镇陶瓷孵化基地,原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荒废的一家大型洁具厂,占地300多亩。从2010年搬迁进来20多户小型陶瓷企业后,厂区门口陆续挂上了“景德镇陶瓷创业孵化基地”、“景德镇小微企业创业园”、“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单位”等多块招牌。要知道,这个国家级的陶瓷孵化企业基地,申请成功后,必然会有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但这些资金到位后,用到了哪里,主管单位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按道理,这些资金是用于帮助这些中小陶瓷企业做大做强的,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次,主管部门口中不适合陶瓷生产的厂房,楼顶为何安放大量太阳板增加楼面受重?在陶瓷孵化基地里,一方面是当地安监部门认为正在生产的企业存在隐患,陶瓷企业不能继续生产,一方面是景德镇有关部门在这些厂房的楼顶,安放了大量的太阳板,增加了楼面的受重。在楼顶安放太阳板的原因不明不白,正在大面积改造厂房外墙上,同样也没有悬挂任何的施工许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要这些陶瓷企业频繁搬迁?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目的?从陶瓷企业孵化基地,到“瓷立方”大卖场,这片几年前荒废的洁具厂不断地增加、变换着招牌,进行改头换面。用名不副实的“瓷立方”等招牌作为噱头,大肆宣传,原因何在?在11月6日,中国江西网的报道中,陶瓷企业一些工人的话似乎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套取国家补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主管部门为何这般“不遗余力”、大费周折地进行挂牌、改头换面。
面对网友的种种质疑、媒体的不断聚焦,景德镇有关部门至今仍未给出任何明确的回应,依旧埋头做鸵鸟,实在是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