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宫廷失传制瓷秘技耗时8年在江西景德镇重获“新生” “最奢侈艺术品”今朝现身国际综合性大会
核心提示:
在上个月的北京APEC上,有项失传已经200多年的清朝宫廷秘技、非遗项目珐琅彩瓷技艺终于大白于天下,由江西景德镇选送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珐琅彩7件瓷器首次在国际综合性大会——2014北京APEC上亮相,成为中外观众的焦点……
在习总书记休息室,存放着珐琅彩“永久和平”灯笼瓶和珐琅彩“友谊长存”灯笼瓶;在雁栖湖主宴会厅,存放着珐琅彩“福禄万代祈福玉壶春”珍品瓷;在水立方,存放着珐琅彩“群仙祝寿”莲子瓶和珐琅彩“永久和平”莲子瓶;在国际会议中心和水立方,存放着仿清乾隆洋彩“吉庆有余”套瓶和仿清乾隆洋彩“四季平安”山水套瓶。
而让素有“彩瓷皇后”美誉的珐琅彩瓷器“复活”的,就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熊建军,他用8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破解了皇家瓷器的烧制密码,被业界称为“中国彩瓷第一人”。
近日,在景德镇郊区,熊建军抽空接受了中国网记者采访,“我的中国梦就是陶瓷梦、品牌梦,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并予以创新、发扬光大,让景德镇瓷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续写辉煌。”
图为熊建军及已失传200多年被其“复活”的珐琅彩瓷——“群仙祝寿”瓶和“永久和平”莲子瓶,首次亮相国际综合性大会——2014北京APEC
熊建军自小受家庭熏陶爱上了陶瓷,1989年中专毕业后,即不顾父母亲反对,义无反顾投身仿古瓷,几年之后名声鹊起,即使身家百万也未改“做陶瓷”初衷
据介绍,熊建军生于1969年,祖籍南昌,其祖上专为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烧瓷,并成为享誉世界的“熊窑”。熊建军父母原是景德镇某瓷厂工人,因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迷上了陶瓷。1989年,年方二十的熊建军从景德镇陶瓷职业中专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古瓷仿制及研究工作,由于其父母不赞成他做陶瓷,为此,他和父母进行过多次抗争,最终还是决定赤手空拳“下海”,做自己喜欢的陶瓷。
熊建军痴迷于陶瓷,他总认为精美的古代陶瓷不应成为绝响,一定可以用古代工艺再现它们。他做仿古瓷,力求乱真地进行复制和仿制,达到器型准,胎、釉、料相像。所有作品复造过程中,熊建军严格“师从古法”,从制胎到烧窑完成,多方面与古代官窑瓷器进行比对,最终达到高度统一。
经过几年的努力,熊建军在圈内已经很有名气了,在景德镇做仿古瓷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他也由此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到1994年时,我的个人资产就超过百万,那时百万可不是什么小数目,但我从未想过产业转移,做一些更赚钱的行业如房地产、建材等,我仍然坚守我的陶瓷,坚守我的爱好。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再不传承、发扬,就要失传了。”熊建军感慨万千,“作为这一代人,我们要有责任感、使命感。”
图为熊建军近日抽空在其公司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珐琅彩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并且,其烧造受到宫廷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其烧制技艺也于乾隆末年失传
据景德镇陶瓷界相关专家介绍,珐琅彩瓷是中国古陶瓷顶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是在清朝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并在皇帝亲自指导下发展起来,蕴涵着皇家的艺术性情,显示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被世人称为“彩瓷皇后”。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朝的宫廷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独特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
并且,珐琅彩的烧造受到宫廷的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珐琅彩瓷从始至终,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民间艺人们根本看不见珐琅彩瓷器成品,更谈不上学习烧制过程,以致其烧制技艺终于失传。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年间,成熟于雍正年间,鼎盛于乾隆年间,没落于乾隆末年,继而烧制技艺失传。珐琅彩瓷是皇帝做监工、故宫做瓷窑的万瓷之王!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乾隆末年,连皇家都无法承担它的巨额制作费用,导致这种神瓷绝迹已有200多年。
图为存放在2014北京APEC雁栖湖主宴会厅的珐琅彩“福禄万代祈福玉壶春”珍品瓷
1998年,熊建军受国家博物馆邀请,仿制已经失传200多年的珐琅彩瓷器;历经8年“抗战”和无数次失败,在将所有挣的钱都搭进去并且借债烧造后,2006年5月终获成功
在珐琅彩瓷烧制技艺失传200多年后——1998年的一天,熊建军突然接到了国家博物馆打来的电话,称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在景德镇经过周密考察后,特邀请熊建军仿制已经失传了200多年的珐琅彩瓷器。
“作为一个民间制瓷艺人,我当时对复活失传了两百多年的‘彩瓷皇后’并没有底,尤其是,在整个仿制过程中,国家博物馆不会有一分钱的投资,这更让我感到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复活如果不成功,我有可能倾家荡产,前功尽弃;但是,一旦仿制成功,就意味着我的仿古技艺将得到国家博物馆的权威认定,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诱惑。”虽然事情已过十多年,但回忆往事,熊建军仍历历在目。
熊建军决定:无论付出任何代价,也要接手此项目。接手项目后,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制作工艺和配方。
在国家博物馆相关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熊建军对珐琅彩瓷古法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博物馆更是为熊建军破例,展柜拿出清代珐琅彩瓷实物让他亲手接触;因为现代气窑烧不出古代瓷器的神韵。为此,他投资两百多万元,买了一块地皮,专门建了一座柴窑,请了柴窑把桩师父来烧造珐琅彩瓷。2006年,熊建军的柴窑终于点火了。
图为在2014北京APEC期间存放的仿清乾隆洋彩“吉庆有余”套瓶
2012年,熊建军荣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由其创办的景德镇官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珐琅彩瓷则多次被作为国礼馈赠
随即,国家博物馆向熊建军定制了6种共300件珐琅彩瓷高仿品,每件瓷器底部全部打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落款和编号。6种珐琅彩瓷编号为50号的,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之后,熊建军的作品陆续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永久珍藏。
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和原料配方的完全恢复,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他由此成为央视及海外媒体唯一做过专题采访的珐琅彩制瓷大师,也由此成为唯一国家权威认定的掌握珐琅彩瓷传统古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鉴于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2005年,熊建军成立公司,进行古瓷仿制及研究工作;2010年1月,他又专门成立景德镇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珐琅彩瓷古法制作工艺,使之发扬光大;2010年5月,在景德镇市政府批准下,他还成立了景德镇市官窑研究所,广泛开展官窑陶瓷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大力弘扬官窑陶瓷文化,推动官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2年,熊建军荣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同时,他创办的景德镇官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图为熊建华创办的“官窑”
熊建军未来拟在北京、南昌等大、中城市开店,并且还计划去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店,把景德镇瓷器推向世界,使我国的传统国粹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谈及这次北京APEC会议期间摆放在习总书记休息室内的那对夺人眼球的“灯笼瓶”,熊建军颇为自豪:“自古珐琅彩无大器。珐琅彩制瓷工艺对胎质、颜色、温度等要求都十分严格,烧制难度相当大,成功率很低。而这次我公司在APEC会议期间陈列展出的7件珐琅彩传承工艺品,全部由我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设计、创作完成。”
“古代珐琅彩瓷,最大的一般不过20厘米。而这次我们参展的珐琅彩瓷都在36 厘米(含) 以上,其中最大的珐琅彩‘福禄万代祈福玉壶春’珍品瓷,高度达到了54.5厘米,充分展现了景德镇珐琅彩制瓷工艺的水平,这也得益于我们一直在摸索珐琅彩古法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说到这里,熊建军眼神熠熠闪光。
据熊建军介绍,为使珐琅彩瓷首次亮相国际综合性大会就绽放异彩,他们精选了景德镇独有的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遴选了制作工艺娴熟的工人制作器型;改进珐琅彩瓷古法技艺,配制纯净的彩釉;改良电炉烧制工艺,将炉温准确控制在780度;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烧,才最终创作成功。
“存放在习总书记休息室内的那对灯笼瓶,高36 厘米,‘永久和平’灯笼瓶主题纹饰绘有九只和平鸽,辅以荷花、桂花、百合、牡丹等图案;‘友谊长存’灯笼瓶主题纹饰则绘有六只仙鹤,辅以松柏、灵芝、百合、牡丹等图案,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氛围,寓意世界永远和平、中外友谊长存。”他如是告诉记者。
“下一步,我计划在南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西安、长春及成都等大城市开店,在国内二、三线城市开连锁店;并且,我还计划去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店,把景德镇瓷器推向世界,使我国的传统国粹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言毕,熊建华眼睛炯炯有神,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充满了无限的期许……
熊建军从事景德镇传统陶瓷研究二十多年,凭借人员优势和先进技术,以继承千年窑火、传播陶瓷文化为己任,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创作了许多艺术珍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并被各大博物馆、重要机构收藏,多次被作为国礼馈赠。
如2011年10月31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奥地利国事访问期间,曾将熊建军创作的作品“永久和平”、“友谊长存”两件珐琅彩瓷,作为国礼亲自赠送给奥地利总统,并永久珍藏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见证中奥两国的深厚友谊。
历经8年,经过无数次失败,在将所有挣的钱都搭进去并且借债烧造后,2006年5月的一天,熊建军迫不及待地把刚烧出来的珐琅彩瓷器寄到北京“审核”。过了几天,他接到了北京打来的电话,请他以这件瓷器为标准,开始生产。这意味着历经8年“抗战”,熊建军终于揭开了被誉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神秘面纱。
图为在2014北京APEC期间存放的仿清乾隆洋彩“四季平安”山水套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