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大部分企业还在生产,尚未爆发大面积“停产潮”,但对这些陶瓷企业在市场“寒冬”下,受的绝非“皮肉之伤”,可以说已经伤筋动骨。
近期记者不断得到消息,晋冀豫陕部分陶瓷企业已经爆仓,工人工资已经拖欠3个月以上,供应商货款已经断付,从银行贷不到款,只能靠民间高利息借贷维持局面,问题不断复加,情势十分危急。
“现在瓷砖卖不出去,9月份就已经爆仓”阳城某陶企销售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建仓库都没地方建了”。
坊间传闻,河南某产区集团企业民间贷款2个多亿,仅一年的利息就有3000多万。尽管如此,该企业仍旧拖欠工人3、4个月的工资,供应商的大量货款难以支出。
另外,由于大量的产品销不出去,部分企业为了加快资金回流,销售价格一降再降,已经远远低于成本价,赔钱甩卖。
据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某企业800×800mm的全抛釉出厂价已经跌破15元。“只要给他们打钱,13、14元也能拿到货;300×600mm的瓷片2.3、2.4元的价格已不鲜见”该经销商表示。由此可以看到,陶瓷企业面对的价格竞争该有多激烈,市场价格该有多混乱。
从5月底市场变冷、库存开始增加,至今企业已经过近4个月的煎熬,进入9月份后市场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企业库存仍在持续攀升。从目前来看,10月份消化库存的愿景也已化为泡影,11月份陶瓷企业大面积停产几成定局。
“寒冬”还要持续多久?
据有关报道,第三季度GDP“破7”,意味着经济刺激措施仅能部分抵消、但不能完全逆转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或许会继续走低。
目前,建陶行业遭遇大环境下的不利影响愈发突出,房地产持续低迷给陶瓷行业带来沉重压力,近年来利好政策引发的需求透支使陶瓷整体市场需求持续走弱,加上受企业连续倒闭的影响,银行放贷“捂紧”,陶瓷企业融资渠道变窄、难度加大,将面临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尹虹在夹江陶瓷产业论坛上表示,“中国的经济处在一种新的状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到从前辉煌和快速增长的时代。目前,70%-80%的企业出现仓储挤压现象,瓷砖相对过剩、阶段性过剩、结构性过剩、政策性过剩、甚至季节性过剩将成为常态,10%陶瓷企业被淘汰属正常”。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陶瓷销售增长点基本来源于产能的扩张,而且这些企业目前同样都面临着比较严峻销售形势,市场竞争能力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在依靠产品价格抢占市场之路阻力渐增的情况下,提高新产品开发力度、强化内部管理、优化渠道资源、贴近商家需求,才有可能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