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东鹏要退市”看陶企发展窘境
“上市”、“退市”在陶瓷行业不算新鲜事,但“东鹏要退市”,依旧成为猴年伊始的重磅。刷爆朋友圈的媒体信息,基本都是炒两个门户网站财经版块的现饭。东鹏沉得住气,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企业公众号依然是美美的刘涛。我们记者联系到的东鹏内部人员对于“要退市”也均未予回复。
外界对于东鹏要退市的猜测,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东鹏在香港的市场价值被低估,私有化之后再回大陆上市获得更高估值,以支撑目前铺开的各大版块项目。另一种是,东鹏上市之后发现所受约束太多,而获益有限,不如回归原路私有化经营,企业更灵活可控,利润更可观。第三个论调说东鹏在股市捞了一把就撤,同时还变相给品牌做了个大广告,知名度大涨。
从何新明推动东鹏发展的魄力来讲,第一种猜测更靠谱;从陶瓷企业发展的正常逻辑来看,第二种猜测最合理。至于第三种猜测,上市对于企业部分项目开展、获取政策支持,或多或少有好处,是不是圈到了钱,一看就明白:东鹏的股价,上市时候是2.94港币,最低股价低于2.805港币,最高股价刚刚超出4.455港币。
东鹏上市之初就有行业的人拿曾经上市又退市或上市之后奄奄一息的陶企案例说事,不看好东鹏上市。这些年上市的陶企,道路无一不坎坷。不过,东鹏上市之后,东鹏宅一起、东鹏家居、智能化工厂等大动作为行业瞩目,争议很大,也丝毫不影响东鹏成为制造业“倒闭潮”风口陶瓷企业转型的样板。尽管股市表现平平,退市之举还是很突然。
陶瓷企业到底适不适合上市?这一老问题再次被重谈。看到东鹏要退市,我脑袋里浮出的第一句话,是原佛陶集团董事长周棣华所说的“游击队打垮正规军”。东鹏要退市的原因不得而知,但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的经营情况,大家心知肚明。
在规矩存在漏洞的竞争环境中,守规矩者往往吃大亏。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想方设法藏着掖着,上市企业却必须将数据公之于众。大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灵活,上市企业有严格的规范。若在股市得不到高估值,首先从经营成本上讲,就不如私有化。省下的成本就是利润。
再者,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严格,对于本企业员工来讲可以“不换脑袋就换人”,对经销商这个群体的影响则很难调和。陶瓷厂家的经销商体系,都是多年打拼建立起来的,跟经销商合作,大部分都是有规则却灵活多变。特别是这两年,市场下滑,经销商都想跟厂家要政策,厂家在坚守中多少会有让步,上市公司说一不二,经销商利益照顾不好,生意难做。
更重要的是,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陶瓷企业,发展的天花板太容易被看到,缺少想象空间,连银行贷款都对陶企收严了,在资本市场更难受青睐。“互联网+”的大浪潮袭来,加上市场不景气,让不少制造型企业在“不务正业才能赚钱”的错觉之下,想把传统制造业做成“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新项目吸引资本关注。但所见到的“不务正业”看上去就像一帮跳入滚滚洪流中没有方向也缺乏掌控能力的人,拼命伸手想抓住河流上的一条树枝,却怎样够都够不着。
陶瓷企业归根结底还是以制造为核心。所有的技术、设计、模式创新,都是围绕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展开,本末倒置只能是短时间内看上去很美,结果两手空空。就像前两年整个行业疯魔一般的电商,瓷砖企业目前做成功的可以说,依然是零。
2015年3月,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的论坛上,陶瓷企业的老板们跟吴晓波一起探讨了一个“整合与被整合”的问题。这两天在朋友圈看见,刘强东鼓励做实业的企业家们,把自己的企业卖掉,拿现金。这就又回到了另一个原始却总是被遗忘的话题:做实业的企业,如果在制造方面没有核心竞争力,别说整合,这个时候连卖掉、被整合的机会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