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 房产信息| 二手房推荐| 陶瓷洁具| 家具布艺| 电器灯具| 门窗橱柜| 钢材水泥| 楼梯铁艺| 涂料油漆| 五金制品| 石材砌砖| 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 机械化工| 装饰设计| 业主装修| 招标信息| 曝光台| 艺术师| 设计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建材中心
别让中层内斗成为大型陶企转型的最大障碍
来源:陶城网     发布时间:2016-05-04    作者:叶欢庆    访问量:1790

 很多人看到标题,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偏偏针对大企业来谈这个问题?不为别的,就因为大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更为复杂,有很多问题,是企业老板和高层无法看到。而小企业,在管理扁平化方面更加明显,企业老板对很多事情都能看得透。

  前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才发现,只是过了一个春节,他就从原来供职的一家大企业跳出来。不光他自己,这位朋友当时所在部门的人大多也是同样的选择。这些人离职的导火线,是去年他们部门领导的变动。这家企业的中层领导在行业中也是小有名气,朋友说,这位中层领导离职后,该企业品牌部的人基本上都走了,就只剩下三个人还在职。
  虽然知道内部原因是什么,但还是忍不住问他:“为什么变动会这么大呢?”朋友的回答既让人无奈,也让人有些心寒:“原因较多吧,总体来说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这种被打上‘某派’标签的,在那实在没有任何空间了。”
  其实,新上任的中层领导对下属也不是不好,用这位朋友的话说:“只是每个人的处事方式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的承受方式也不一样。”在上一任领导手下办事,这位朋友的感觉是“虽然累,但是起码开心”;在现任领导手下办事,这位朋友的感觉却是“只感到累,没其他了。”
  此外,两任领导对待下属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位朋友深有体会。比如,2015年这位朋友在该企业负责业内公关时,上一任领导就给他拨了预算;现任领导上台后,预算没有了,而是让他用人情去公关。对于他们这些被打上“某派”标签的员工,现任领导就是如此,而对其自己培养出来的团队,则是提供各种资源,甚至一路绿灯。
  管理团队最忌讳的就是把员工分成三六九等,不能一碗水端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到最后,这位朋友变成只想混日子、别出错就行的人了。这难道是企业中高层愿意看到的局面?
  中国人向来都喜欢看热闹,不过,看完这家大企业的热闹之后,想必很多人都会把这个案例和自己的企业作对比。同样的事件,相信也在不少大企业上演过。这就犹如古装剧中的“党争”,是历朝历代必然会出现的一幕。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层内斗,高层和老板就真的不知道吗?并不是。
  每家企业都有一个最聪明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老板。对这些内斗视而不见,并不是因为陶企老板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善好,这种问题就永远无从下手、无法根治。前面提到的这家企业一直称自己是“部门负责制”,也就是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程制度,而新领导上台之后,却凭借各种手段使原来的“制度管人”变成了“人管人”。进而,开始一步一步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一旦这样的中层领导离职,势必会导致其所带领的团队一并离开,企业内耗也随之产生和加重。类似的事件,在行业中也出现过不少次了。
  每一个老板都心知肚明,中层人员内斗、党派倾轧绝对不止中层的事,根源仍在老板和高层。很多陶瓷企业的老板和高层,只是表面上光鲜亮丽,内心却十分痛苦。因为他们无法解决企业由来已久的难题,一边任由内部人才不断流失与损耗,一边却又四处寻找外部的各种咨询机构帮忙献计献策。而且,目前行业中很多营销策划机构的负责人都是从陶瓷企业出来的,能够为陶企转型发展提出真正有益见解的人,并不多。
  很多陶企老板做了几十年的管理工作,到头来,自己家的问题却要外人来解决,只能说明陶企老板的思维已经彻底老化,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把底下的人换了就能成事的,关键是老板也到了换脑子的时候。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纪晓岚设下圈套,让乾隆皇帝知道了和珅想要在朝廷当中培养“和家军”的想法,乾隆大怒处分了和珅。同样的剧情,在一些陶瓷企业内部也在上演着,现如今的陶瓷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业中有多少老板是“乾隆”,有多少企业的中层领导是“和珅”?
  部门员工全都成了中层领导的私人团队,后果是什么,陶企的老板应该是最清楚的。如果把陶瓷企业比作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那企业的老板和高层无疑就是掌舵的人。倘若陶企的高层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前方,而忽略了后方内部人员之间斗争,那这只船能不能顺利到达它所预期的目的地,真的难说。
  (作者系陶城报社采访部主任)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