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要相信的是,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化,信息始终是世界的必需品。只要社会形态还存在,只要人还保持着群居动物的属性,那么请允许我,以娇小而笃定的职业道德作担保,总有一款媒介适合你
其实有些惶恐的。
顶着新媒体的帽子,生怕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好不容易休假了,本想彻底放松一下,结果眼睛盯着电脑,耳朵听着电视,还时不时手指乱跳,摸出iPad,瞅瞅赌咒发誓不去刷新的微博,稍不留神,就又花掉半个多小时,看着一条条有意义、无意义的消息从指尖滑过。终于,到了可以隔绝外界、清净独处的“厕所时间”,临走前,犹豫了一下,最后依然把手机揣进兜里——趁上厕所时收收微信吧!
围观群众很着急······我是真心很焦虑。
新媒体是什么?不好说。
在技术宅眼里,经常被我挂在嘴边叨叨个没完的那些工作,实在算不上太新鲜。一位被我的日常崇拜弄得快混淆黑白的IT先生,偶尔也会难为情地欲说还休:“你们那活儿,以我们的标准···确实···嗨,当然了,这也不是你的错。”我在一旁讪讪的笑,默默流汗。
但在传统纸媒的从业者看来,新媒体的确是个新生的娃娃。不是因为它的模样让人陌生,而是这个怀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让我们既兴奋又慌乱。甚至,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是他?她?还是他们?网站、微博、微刊、微信、移动客户端······个个儿长得都不一样,个个儿的脾气也不同。有的已经出生了,但形象略有些对不起观众,还需多多后天培养;有的仍在孕育中,得一边忍耐着它不安分的拳打脚踢,一边努力胡吃海塞,希望这个小家伙将来能比他的哥哥姐姐们先天体质优良。年轻父母的心,大概就是如此了!
新媒体能干什么?很难讲。
用网站传播诈骗信息的,用微博胡乱发泄愤懑情绪的,用微信约炮的······都有。自从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信息大爆炸,人类就进入了生活大爆炸。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捭阖纵横,把我们与上下五千年,与左右四大洲,紧密地勾搭在一起。既让你看到灵长类动物绵亘数千万年终于统治地球的辉煌历史,又让你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比你丑、比你笨、比你不勤奋的人活得似乎比你好。这让你既欢乐,又悲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说,当物质文明极大丰富时,我们将迈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可是当新闻、资讯、言论、观点等精神文明极大丰富时呢?我们是否会进入一个满溢着外部自由,却必须依靠内在约束而存续的纠结时代?既要有一双慧眼,能在海量信息中挑选有用、有趣的部分,还要有一颗痴心,能在步履匆匆的人海中闲庭信步。
我想说,一旦踏入传媒这行,就已然上了贼船。不管将来老成什么豆腐渣样,都得保持一颗时刻躁动的心。开放,包容,随时接受并主动改变,喜新不厌旧。建立网站,运营微博,打通微信,开发移动客户端······只要能占的坑,都要一一占上。科技的进步迅速而恐怖,不是已经有人发明了可以远程接吻的机器么?让我们来头脑风暴下,媒体能通过这个干点啥······
这厢,钱江晚报记者潘越飞,撰文对微信媒体平台及运营大倒苦水,说,我们想放弃微信了!还没来得及不满这拥有5万微信粉丝的钱江得了便宜又卖乖,那厢,最早进入微信的科技媒体爱范儿已按捺不住内心的熊熊怒火,隔空喊话,“你想放弃微信?找死!”一片乱仗······
乱仗过后,语言的阵地上尸横遍野。在没碰过电脑的爷爷奶奶眼里,在没发过微信的老爸老妈口中,甚至在我们自己心原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里,新媒体它就是个又乱又欢乐的玩意儿。
去年底,赴海南观摩了腾讯《大家》产品发布暨签约仪式。临行前,领导谆谆叮嘱,去了要多看、多学、多想,看看人家是怎么做新媒体的,有哪些组织和安排是值得我们将来借鉴的。但说实话,在迄今为止的参会经历中,这是最让我难以言述的一次。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又乱又欢乐。
会场不整饬,氛围不严肃,数十文人骚客,恣意尽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台上的嘉宾正一本正经地在做主题发言,台下边嗑瓜子边吃水果,不断交头接耳的各路大仙们很快就不耐烦了,嫌讲得太空洞,没意思,顺手便打断主讲人开始自由发言。表达欲旺盛,言辞也颇为大胆。理直气壮曰,论坛论坛,有互动讨论才有得谈嘛!一旁的主办方显得有些无奈,但也顺其自然,看起来已在意料之中。
瞧这一锅粥啊!我那原本一路紧绷的情绪,此时无论如何也绷不起来了。松松垮垮地靠在椅背上,看着眼前这茶话会一般的会场,觉得好玩,也很感叹。此刻,虽然是个不说话的旁观者,我却好像元神出窍,回到那些曲水流觞、击缶而歌的时日,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彤管荑草,洵美且异。
几日神游完毕归来,看着文章量还很稀疏的腾讯的《大家》主页,有了些担心。它能成为它所号称的“最好的专栏管家”么?在信息的洪流中,它能培养出大量具有深阅读习惯的用户么?它真能如它所想,从一个专栏,变成一部电子书,一个属于个人的频道,甚至是一款APP么?而实际上,最让我保留问号的部分,是有着6亿QQ用户、2亿微信用户的腾讯,是否把握得住这群随性桀骜的意见领袖、网络名人?
话讲到这里,不得不说,衷心佩服《大家》团队在这看似松散如乱麻的背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着一条循序渐进的路。至少,在我所订阅的微信公众账号中,《大家》一直保持着每日一条、每条三篇的文章推送,并以较高质量的内容,赢得我在候车、等人、无聊、如厕等诸多空闲时候的阅读。那种感觉很奇怪,或许算不上忠实,但每每掏出手机,打开微信,看点啥呢?那就看看它吧,还有点儿意思。要知道,在媒介大爆炸的当下,能赢得一句“有点儿意思”,已是莫大的褒奖。
张鸣写到《科学地自恋,也是病》,宋石男把自己幻化成《言辞收藏者》,五岳散人说《我们与世界差了一个台湾海峡》,在微博上和五岳散人打得不可开交的孔庆东自问《什么是大家》······还有许多没在会上见到听到的名字,也开始陆陆续续地在这里书写、表达。注,不是闲扯口水话的那种。这说明,《大家》的队伍在悄悄扩展、膨胀。
很难准确预判,《大家》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它只是一个产品,一个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但它的身上,携带着新媒体的强大基因——传播灵活、形态多变、技术联姻。这三点,其实正映射着媒体,无论是公媒体还是自媒体,在这个时代搏生存所必备的机能。这一世,莫只看到又乱又欢乐,向前望,英雄或将辈出。
也许有一天,微博被自己难产的盈利模式,和群众们犀利灼热的评论转发给联合玩儿死了;也许有一天,用户烦透了媒体们在微信上的每日数条强制推送,一怒之下集体取消关注了。有可能,都有可能。但要相信的是,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化,信息始终是世界的必需品。只要社会形态还存在,只要人还保持着群居动物的属性,那么请允许我,以娇小而笃定的职业道德作担保,总有一款媒介适合你。
因为以上的全部,所以,我们将继续怀着无限的热情,去争取那有限的、未知的、不可控的眼球经济。新媒体这条路,哪怕是弯路,也一定要披荆斩棘地走下去
(本文作者为财经国家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