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主动找上门了”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无边的草原,广袤的森林,浩渺的沙漠……这些美丽的景象,让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近几年,“草原游”、“森林游”发展如火如荼,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乐此不疲地奔向祖国北疆,渴望领略大自然的神造之笔。
驱车穿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蒙元文化一条街,过大召,抵湿地公园,到昭君博物院,一路感受到的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民俗风光,这就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着力打造的“黄金旅游线”。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浓郁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区,素有“召庙浩特”之称。区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体现蒙元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大召、席力图召、乃莫齐召、五塔寺、观音寺、宝尔汗佛塔、御泉井,有见证民族友好团结历史的昭君博物院,有展示明清建筑风格的塞上老街……大大小小17个景点。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打造城南最大一家蒙古族特色地域文化产业园。”谈起景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内蒙古蓝色故乡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总经理田秉伟信心十足。这份信心与希望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的讲话中得到了肯定:3月19日,王君书记的“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要将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内蒙古蓝色故乡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打造“一流的草原文化展示中心”和“草原精品购物天堂”为目标,宣传和弘扬草原文化,发扬草原文明之精髓,是内蒙古草原民族特色商品展示窗口。整个院中的设置如同内蒙古特色符号的集合,有蒙古包、苏勒德、勒勒车、草地、敖包等,还有穿着传统服饰的服务员、表演者忙碌地穿行、悠闲地表演。所有这一切,无不浸透着民族文化的韵味。
“在这利好的环境下,对我们产业园的长远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田秉伟毫不掩饰兴奋的心情告诉本报记者,自从提出要将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各方面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大了。
他说:“就拿银行贷款来说,之前支持很薄弱,为一笔贷款,我要跑好几家银行去协商,可是现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但贷款额度提度了,而且竟有银行主动找上门来给我们做贷款。”
“完善旅游功能”
内蒙古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数字显示,内蒙古拥有13亿亩草原、3.5亿亩森林、6000多万亩水面和湿地,草原、森林面积均居全国之首,这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强力后盾。截至目前,玉泉区辖区内有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另外,南湖湿地公园正在申报3A级景区,蒙古风情园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
“‘8337’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内蒙古旅游业将更加强调文化元素注入,将更加凸显‘休闲度假’的旅游功能,这标志着内蒙古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旅游局党支部书记李刚在接受《北方周末报》采访时说。
李刚说,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今年又印发了《2013——2020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带薪年休假制度,现在又提出基地的建设,这是他们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他们旅游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的航向。“2013年我们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各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83万人次,比上一年度增长18 %;门票收入达到2800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0%;旅游总收入达到17.6亿元。”
据了解,2012年,玉泉区各景区接待游客人数155万人次,门票收入2545万。
但李刚认为,“门票经济”是全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就其长远发展来看,必然是不合理的。而且,虽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受季节、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旅游淡旺季明显,市场冷热不均,成为限制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他表示,内蒙古旅游业缺乏完整产业链的构造,相比景点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如餐饮、酒店、购物等并没有同步发展。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均衡发展,开发更具人性化、符合游客的旅游产品,是解决目前旅游市场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