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信息| 焦点人物| 市场动态| 市场专题| 酒类汽车| 礼品工艺品| 物流印刷| 餐饮酒店| 策划培训| 美容首饰| 旅游休闲| 娱乐体育| 健康卫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中心
“进口食品”可不能随便进“口”
来源:东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    访问量:4040

  东北新闻网讯,韩国的餐后小饼、日本的牛初乳奶糖、丹麦的奶油曲奇……眼下足不出大连,就能通过这些进口食品吃遍世界美食,尤其是很多孩子更是喜欢吃。但其实不是所有号称“进口食品”的产品都“靠谱”,不能随便进“口”。父母和普通消费者们究竟应该如何为品类众多进口食品“验明正身”呢?专家提醒,辨别要从中文标识、证书两大细节入手。

  不少“进口食品” 通体外文

  家长王先生的儿子正上幼儿园,每到下午4时多去接孩子放学,都能碰上个别商家开车到幼儿园门口贩卖各种进口食品。“什么洋饼干、洋奶糖、洋花生等等,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而且很多孩子都吵着嚷着要买来吃。”王先生说,自己也经常拗不过儿子,买一些零食给他。“不少孩子家长都去买,因为他们觉得国外的小食品应该更安全、令人放心。”可王先生后来注意到,这些进口食品中,部分产品并无任何中文标识,“看不懂,也不知道这些产品是不是真货。安全起见,现在我已经不敢买了。”他说。

  记者近日走访我市市场发现,的确有部分进口食品通体外文,没有任何的“中国字”。在西安路附近一市场里,记者在一家贩卖调味品、酱料的摊位上看到,一款分小袋包装的冷面浓缩汤料上,用红蓝两种颜色的外文标示着产品名、使用方法等各种信息,可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中文的内容。面对记者的质疑,女摊主回答道:“这是‘纯’韩国进口的,所以才没有中文,很正常,保证没问题!”

  在地区显示为“大连”的一家零食网店上,记者看到一款售价不菲的500g的阿联酋椰枣,通篇介绍只有全外文的信息,整个包装没有中文标签。

  多数消费者难辨商品优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对是否有中文标识都不在意,也没有什么方法来辨商品优劣,选购的依据主要是通过朋友推荐或者店家介绍。

  “我平时喜欢买些进口小零食,一般是先在网上看好了产品,然后再到实体店里来买,觉得更加放心。”一位打扮时尚的女士向记者直言,自己在选购时如果看不懂,基本都是向店员了解,但从来不会关注是否有中文标签和代理商信息。

  大学刚毕业的刘女士则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同学曾吃过一次“无中文标识进口食品”的亏。“去年秋天我同学网购了几包进口梅子,上面只有英文信息,结果她和另一室友吃了梅子就腹泻,大家都怀疑是它的问题。”刘女士说,此后她再也不敢吃这种“来历不明”的食品了,“万一吃出事来多不划算。”

  专家教你辨识进口食品

  据国家统计局研究资料显示,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进口食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们究竟应如何辨别呢?对此,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专家农绍庄教授介绍,首先,消费者应当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并且要求标签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

  “第二,消费者还可以向经销商索要‘进口食品卫生证书’查看,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或化妆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了进口食品的生产批号等详细信息。”农绍庄教授介绍。还有业内人士提醒,为便于维权,消费者应留意中文标签上的经销商名称、电话、地址等信息,因为对于进口食品来说,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投诉或赔偿,消费者很难去找到国外的生产商,只能去找经销商。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