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我身上掉下的肉,这些年我怎么可能不想她。”在读完本报12月23日《想陪亲生父母吃顿团圆饭》山东大婶四处找爹娘一文后,家住滨湖品阁的范大妈因感同身受而老泪纵横。41年前,她的大女儿晓璜在家门口玩耍时被人抱走。在失去联系的这些年,只要听到一点儿寻亲消息,范大妈都会赶到现场去看看。
为工作 孩子寄养在母亲家
今年70岁的范毓玲,心里一直有件放不下的伤心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她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工作。与大学同班同学黄先生喜结连理,一年后两人第一个孩子降临。千挑万选后,范毓玲给孩子取名为“黄璜”。
因为工地条件艰苦,工作又忙碌,范毓玲无法全心照顾好尚在襁褓的女儿。经与丈夫商量,决定将孩子送回在合肥市团结巷的母亲家寄养。“那个时候,我也是没办法,谁不想孩子时刻跟在自己身边?”孩子送回合肥后,但凡能挤出一点时间,范毓玲都会和丈夫熬上一整天的时间坐火车来肥探视。
烧壶水“消失”在家门口
1972年10月17日,对于范毓玲来说是个无法忘怀的日子。至今,年过古稀的她都记得那天上映的影片是《卖花姑娘》。“因为影片新上映,长江剧院门口人特别多。”或许是外面的热闹吸引了三岁的晓璜,她一直闹着要外婆带她出门玩耍。
祖孙俩刚走到门口,厨房里烧开的水直往外扑腾。晓璜外婆将孩子安顿在小椅子上后,转身进屋收拾。谁也想不到,就这短短几分钟时间,孩子居然不见了。“发生这个事情后,我妈妈也很自责。” 范毓玲告诉记者,孩子丢了之后,她母亲曾吞食大量药物想要“以死谢罪”。“还好母亲最后抢救过来了,不然我根本没办法承受这一切。”
找孩子 41年从未间断
得到孩子丢失的消息,范毓玲当场昏倒在工作台上。睁开眼后,她暗地下定决心:花多大的劲,也得把女儿找回来。受工作限制等原因,范毓玲一直到1985年才从四川回到合肥。这十三年间,只要入秋,范毓玲都会莫名地全身酸疼无法起身。“我觉得这是老天对我的惩罚,这事怪来怪去还得怪自己,都是我没照顾好孩子。”
在合肥安定后,范毓玲只要休息都会上街四处寻找。只要在街边看见年纪相仿的孩子在乞讨,范毓玲都会默默在心里祈祷:“晓璜可千万不要遭这样的罪。”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背着丈夫抹眼泪,独自想象“女儿有没有变样,长多高了”?
盼团圆 有生之年再看一眼
随着时间的流逝,70岁的范毓玲心里很清楚:女儿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只要听见别人谈论起一丁点儿寻亲的消息,她都会拄着拐杖到现场去看看。“我总觉得,她肯定还活着,这应该属于母女间的感应吧。”
为了照顾外孙上学,范毓玲上个月搬到滨湖和女儿一起居住。就在同龄老人颐养天年时,她依然四处打听女儿晓璜的下落。时隔多年,范毓玲根本无法想象晓璜变成啥模样,她只记得孩子被抱走时身上穿着一件五彩的毛线背心。“都说孩子穿百家衣能平安过一生,这件背心是我讨了好几家的毛线织成的,也不知道管不管用。”(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