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和浩特及其所辖区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历史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
草原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人、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呼和浩特旅游业的发展以草原为背景,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内涵,举办各类大型旅游文化节庆以及会展活动(如国际草原文化节、旅游那达幕等),结合地方民俗特色、蒙古族风情,将悠久、广阔、多元、复合的草原文化与旅游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进而成为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黄河文化&旅游业发展
北魏文化&旅游业发展
曾一度辉煌于草原的鲜卑人作为草原文明的
土默特文化&旅游业发展
土默特文化是以蒙古族土默特部文化为基础,融入了汉、藏、满、回等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北方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21世纪以来,土默特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在该地区称雄的民族先后有鬼方、猃狁、林胡、楼烦、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依托大青山标志性的地理背景,演绎土默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是呼和浩特市具有优势的旅游项目。该旅游文化产业区主要从历史场景硬质景观与建筑布局形态构建,通过结合蒙古族风情,并具历史文化、生态等特征的土默川先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场所再现等方式构成旅游度假区。在这里以物质文化为主(土默特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建筑、雕塑、小品、绿地、装饰、商品、人物行为与服饰等),“虚”文化为辅(导游解说词、宣传材料、影视媒体、歌舞等),展示与再现土默特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
民族和亲文化&旅游业发展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多元性、政治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昭君博物院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政治价值,以及通过创意策划可以挖掘的旅游价值是十分巨大的。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博物院是蒙古风情、和亲文化、草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在这里将昭君博物院和蒙古风情园联系成一个整体,集中展示“民族亲缘,华夏一家”的历史主题。通过静态(昭君墓)与动态(风情园)的有机结合,历史(昭君墓)与现代(风情园)的强烈对比,人文(昭君墓)与自然(风情园)的空间组合,突出中华民族的和亲文化,并延伸出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将和亲文化与风情园通过历史走廊结合在一起,形成“和亲文化风情旅游区”。(云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