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水泥,绿色发展”应该成为中国水泥行业发展转型的方向。要全面提高中国水泥企业低碳减排的意识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促进碳减排标准的创新提升,推动更高标准的制度、法规的形成,加快技术、培训和碳交易工作的市场化进程。与低碳绿色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我们还有很多认识上的差距和实际工作的差距。尤其中国是水泥产量占到全球60%的水泥生产和使用大国,距低碳绿色发展还甚远,因此深入探讨不断推进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希望起码在三个方面统一认识,进一步找准实现水泥行业转向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支撑点:
第一,提升思想定位,认识到低碳绿色发展是在节能减排基础上理念的升华和行为升格;是水泥行业提升发展的目标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的必然追求;是牵引创新技术和管理,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前进动力;是水泥工业从根本上提高总体水平的立足之本。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紧迫性,实现低碳绿色就有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就中国水泥工业来说,2014年在全球经济继续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增长。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4.67亿吨,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是自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预示着中国水泥工业将步入到一个漫长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期。虽然2014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80亿元,位居历史第二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水泥依然无法摆脱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困境;依然没有摆脱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相对低且很多中小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本的状况;依然面临着兼并重组步伐慢,市场无序竞争时起时伏的状况;尤其面对着近半数企业节能减排不达标的现实挑战和从总体上距低碳绿色发展距离甚远的压力。为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坚定地改变过去依靠增量、增速取得发展和获得经济效益的一贯做法,转向提升技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轨道上来,坚定地走低碳绿色发展水泥工业的道路。要改变为发展而发展,只为自身求得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环境,不顾不可再生的资源,不管民众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不顾牺牲人民根本利益而一味追求自身经济发展的不科学、不经济行为。
第二,中国水泥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置于生态文明和社会共同进步之中。
中国的水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不仅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还要深刻认识到我们肩负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即企业并不能只以自身的利益至上,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一个月前举行的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上,大型水泥企业对履行当前和未来的两大责任达成了共识,即:“近期目标”是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在调整结构中淘汰落后产能,稳定行业经济效益;加快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的步伐和加快国内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水泥企业节能减排全面达标的步伐。“长期目标”是创新提升技术,进而提升标准,适应新的平台期转向减量化之后的新模式、新特点的挑战。不仅要把中国的水泥工业带进世界领先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而且要为生态净化环境,美化城乡做出自身的贡献,成为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大军。形成上述两大责任的认识既是大企业的承诺,也是行业和社会的期待。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都伴随着进步的脚印和绿色发展的导向。
第三,中国水泥企业不仅要充分意识到在实现碳减排方面时间的紧迫性与任务艰巨性,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作为。
2014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4年11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和美国公布了2020后的减排目标:2025年,美国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26%至28%。中国计划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控制在2030年左右,并尽早实现。此外中国计划2030年前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左右。中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制定了《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规定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所以,中国要实现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而水泥行业企业就目前的节能减排标准而言,有半数难以达标。如果随着标准的进一步提升,水泥行业以目前的工作力度和举措是会拖国家低碳绿色发展的后腿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作为世界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水泥行业和广大水泥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改变“推一推动一动”的被动局面,自觉地、主动地向确保节能减排达标的技术与装备挑战,以技术突破为基本突破点,立足实际,向先进国家学习,制定有利与扶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以牵引与推动节能减排的进展与提速。以构建节能减排服务产业链为契机,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众多水泥企业提供专业化、一条龙的服务,加大节能减排服务覆盖面。以摸清家底,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提出治理环境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实施细则,并树立一批先进的典型企业,组织一批攻关企业,在行业内形成新的节能减排氛围,使不断提高的意识与认识付诸于实际,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