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211工程”,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211工程”堪称令世界惊叹的宏伟之举。广东省委、省政府也一向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自“211工程”实施以来共投入了近25亿元财政专项经费,有关参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2008年,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建设启动,省财政“大手笔”地投入了10亿元,集中优势资源就学科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攻关。
五年来,广东高校奋发图强,凝聚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使重点学科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一大批高显示度的成果加速涌现,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为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今年2月,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在全国95个一级学科中,我省2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51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10,整体水平跃升至全国前列。
骐骥一跃十年功。今天,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作会议召开,谋划广东高等教育新一轮科学大发展。站在历史的起点回眸,无论是建设模式的创新,还是建设取得的诸多成效,广东“211工程”三期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精神,成为我省探索高校科学发展的典范。
历史背景
广东首创“省部共建”模式 十校驶入发展快车道
众所周知,“211工程”于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它以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师资队伍和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从1995-2012年,国家先后推行了“211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建设,投入的专项资金已从27.5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建设学校从99所增至112所,重点学科从821个增至1000个左右。
1995年,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率先以“中央立项、地方资助”的省部共建模式,支持中大、华工、暨大和华师4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同时,我省开创性地建立了“国家序列+省序列”这一广东特有的“211工程”建设格局,参照国家“211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支持中山医科大学(已并入中大)、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实施广东省“211工程”项目建设,在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建设时,又增加了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所高校。自此,广东十所高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九五”期间,在中央专项经费未投入的情况下,省财政投入5.66亿元用于“211工程”一期建设;“十五”省财政投入9亿元(中央专项经费投入1.78亿);三期省财政投入10亿元(中央专项经费投入2.52亿)。
建设特点
“211工程”引入竞争机制 强化过程管理绩效考核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我国实施的“211工程”,使得一批高水平大学快速成长,这一富有战略眼光的举措促进了我国高教实力的提高,并受到了国外教育界人士的惊羡。
在全面总结前十年“211工程”建设的经验基础上,从“211工程”三期开始,广东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在国家序列方面,除其国家立项的项目(共48项)给予省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外,还允许他们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学科由省立项(共24项)并予以资助。
其次,在省序列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创新建设模式,将省序列建设的高校由过去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整体建设改变为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核心进行建设。而最令人瞩目的是,广东省“211工程”引入了竞争机制,扩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遴选高校的范围,除原有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汕头大学3校外,增加了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所高校,并且明确各学校“不摘帽,不戴帽”;同时,加强了对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项内容的统筹实施。